进口非冷链集装箱货物疫情防控工作明白纸 发布日期:2021-08-09 来源:


做到四个“要”

 1.要规范开展集装箱及货物预防性消毒。

企业按照“谁的货物谁负责,谁作业谁组织消毒”的原则,负责对进口载物集装箱在掏箱卸货作业时、进口空集装箱在装运货物和清理维修作业时实施预防性消毒。

 消毒范围:进口非冷链集装箱(含集装器)及其装载货物(含跨境电商货物)外包装、集装箱内壁及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不适宜消毒商品:危险化学品、粮食、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不适宜实施消毒的商品,以及无外包装或外包装易造成消毒液体渗透污染的商品。

 消毒方法:对货物内外包装(最小搬运包装)、集中装箱内壁及门把手进行消毒。用 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消毒作用 30min,清水擦拭干净;易腐蚀包装表面用 75%酒精或其它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推广低温消毒技术,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冰点以下),应选用低温消毒剂或在消毒剂中加入降低冰点物质。(如在消毒剂中加入降低冰点物质,可将含氯消毒液浓度提升至 1000-2000mg/L)。

 消毒记录要详细注明消毒的日期、地点、消毒对象、消毒剂名称、浓度及作用时间、消毒设备、消毒方式、消毒作业者等,消毒记录及消毒全过程(前、中、后)照片留存两年以上备查。

  2.要加强作业人员健康管理。

  对从事非冷链集装箱及货物装卸、消毒和清箱处理作业人员要登记造册,健全管理台账;严格执行每7天一次核酸检测;未完成疫苗接种人员不得从事相关作业;加强作业人员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疑症状,立即隔离观察并及时送诊。

 作业人员在作业期间要加强个人防护,全程规范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医用口罩,做好手卫生(作业后进行手消毒、作业中避免接触口、鼻等部位)。机场、港口与进口货物直接接触的作业人员在岗时严格采取二级以上防护措施。防护不到位直接接触了进口货物的作业人员,应当天立即进行核酸检测。

  3.要健全作业及检测期间防护措施。

  作业场地实施隔离防护,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后进行消毒;作业人员防护措施规范到位,不可离开作业场地;运输司机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不得接触货物、集装箱内壁及门把手等敏感部位。在集装箱和货物抽样检测期间,相关接触人员在检测阴性结果未出之前实行集中管理、相对隔离,不得离开工作区域。

  4.要做好进口货物系统注册及报备。

  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到达目的地或空集装箱装货前,货主需在“山东冷链”系统非冷链模块如实注册报备相关信息,上传消毒记录或证明,确保“非冷链货物”可追溯。(“山东冷链疫情防控管理系统”企业版,访问地址 http://117.73.254.122:8099/)。

杜绝七个“不”

对下列不履行非冷链疫情防控措施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1.不如实申报进口产品信息;

2.不提前在系统中报备;

3.不对进口集装箱货物进行预防性消毒;

4.装货作业前不对空集装箱进行预防性消毒;

5.不按照有关消毒技术规范开展作业起不到消毒效果;

6.不对进口集装箱运输工具消毒;

7.不能提供消毒处理证明或记录。


组织单位:威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威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402号 鲁ICP备18034642号-1